中职招生过程中的非理性现象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逐步走向市场和竞争的加剧,各职业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采取"增加招生专业数"、"降低生源标准"等举措,以争取招生市场份额。从微观上看,职业学校的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尽快摆脱自身办学的困境,使学校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但是在宏观上,效果却适得其反。由于职业学校间的无序竞争,使得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陷入了新的困境。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和遏制,并透过这些现象寻求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1.专业多多益善。首先回顾历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未到九十年代中期,是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健康发展的一段时期。当时一所职业学校的招生专业数多为五至六个。专业数超过十个的学校很少。而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滑坡,职业学校的招生专业数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多达十个、二十个,与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招生专业数相当。学校不断增加招生专业数,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驱动:一是观念的驱动。近年来,各阶层对职业教育的滑坡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之一是把滑坡归因于职业教育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由此想把住市场脉搏,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由于,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难度很大,学校无法胜任。因此,学校实际上以学生及家长的需求作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这就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生与家长的需求是多样的,与市场需求又是错位的,学校适应这种需求的结果就是专业越来越多。第二种因素是竞争的驱动。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站在学校的角度,很自然地认为,你有我也有,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受这两种因素的驱动,结果是职业学校逐步办成了什么专业部有"百货店",并最终导致:(1)专业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2)主体专业萎缩;(3)专业分散,增加教育成本;(4)职业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不断丧失。
2.学生来者不拒。任何层次的学校教育,都有其明确的培养目标,与这种培养目标相对应,应有其相应的生源标准。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中职生源有过三种基本的选拔方式。一是分数线,根据中考成绩或毕业考试成绩确定录取分数线;二是品行考察,对达到录取分数线,但是品行表现不佳的学生招生学校不予录取;三是面试,根据专业的要求,对学生的能力与特长等进行必要的考察。理想的生源是通过三种方式综合选拔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恶化,中职招生出现了困难,职业学校开始降低生源要求,在招生中逐步取消了面试和品行考察。到了2000年及2001年,为了确保职校招生数,确保普职比,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尝试大规模的直升,即学生进职校不需要通过升学考试。部分学校更是彻底放弃底线,初中未毕业的学生以及被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均来者不拒,招入学校。职业学校放弃最基本的生源要求,搞无条件的直升,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层次迅速下降;职业学校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招生更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