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职校招生信息网

讲点儿不一样的!90后思政教师实力“圈粉”00后

当90后成为思政课教师,他们仿佛掌握了“流量密码”。在北京林业大学,有位“有梗”的教师说,“先入眼入耳有意思,才能入脑入心有意义”;在北京师范大学,有位人称“梦姐”的教师,会在六一国际儿童节送学生棒棒糖,会拿党史类书籍作奖励,她的课堂被评价“有温度、有人情味儿”;在西华大学,有位教师在今年春节期间几次去看留校学生,她是00后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在这些青年教师的思政课堂上,“画风”可以是拍电影、画画、唱歌;她们会像“备”教材一样“备”学生——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准调研;会像打造“爱豆”一样,讲述伟人的故事,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还会向学生学习刷微博、逛B站等各项技能,做到“无代沟”对话……

90后教师遇上00后大学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讲点儿不一样的,让00后变“真爱粉”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历史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实现从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思政教材上没有任何一个章节的标题是这样的,但是它们频频出现在90后教师杨哲的课堂上。

2017年,杨哲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毕业,来到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性很强的内容。

当时杨哲面临很多难题,她想要对得起学生交付到课堂的时间,所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想一堂课的架构和逻辑,做课件需要四五天,通宵达旦是常态,“经常把头发都‘薅没了’”。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每一堂课背后都是理论研究、学情调研和课程设计的结合。“世界那么大,马克思带你去看看”是杨哲讲授教材第一章时梳理出的大标题。杨哲介绍,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讲解世界观,包含很多理论知识点,“学生听着可能会有点儿无聊”。为了能够以理服人,杨哲会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走近马克思。

北京林业大学旅游专业2020级学生褚依丹印象最深的是,杨哲制作了“马克思发微信朋友圈”的PPT,既包含马克思的人生经历,又有用马克思好友的口吻对每条内容的点赞评论。“马克思就像朋友一样站在我面前,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之后,褚依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想过的”。

把学生生活中最关注的话题、教材编写上最重要的专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问题融合转化成一个真问题,每堂课围绕一个真问题,层层铺设逻辑链条,提供一个答案——这是杨哲在5年教学生涯中总结出的“三题一课”教学模式,在她看来这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