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
为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教育部近日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标准,增设历史课程,完善了课程设置,优化了结构体例,填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有教学大纲无课程标准的空白。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近期,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中职三科课程标准”)。
中职三科课程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育人功能,增设了历史课程,完善了课程设置,优化了结构体例,填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有教学大纲无课程标准的空白,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中职三科课程标准研制的总体思路是什么?规定了哪些内容?对于中职教育有怎样的意义?对此,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填补空白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之举
“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现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存在的不足亟待改进。”该负责人说。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历史课程也提出了新要求,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有教学大纲却无课程标准。“中职三科课程标准的出台填补了空白,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该负责人表示,中职三科意识形态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要发挥其育人功能就必须研制好课程标准。
中职三科课程标准对现行的课程调整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三科课程标准对现行的课程进行了三方面调整。
一是调整课程名称并优化结构。将“德育”的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政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将原来必修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和选修的“心理健康”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
二是优化语文课程体例和组织形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并从体例、内容、话语体系等方面完成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换,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兼顾字、词、句、段、篇的组织形式。
三是增设历史课程。历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安排7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