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风险,青少年媒介素养如何提升
9月14日至20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随着我国青少年的触网年龄不断降低,他们能否健康、安全、文明上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5月13日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即使用、解读、评价各种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尤为重要。当下青少年的媒介使用面临哪些困扰?背后有哪些深层次问题值得关注?又该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针对上述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曾焦急地给我打电话求助,说孩子因为沉迷追星,与家长产生冲突,绝食抗议,还拒绝沟通。”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特级教师丘小云在教学中发现,因过度沉浸社交媒体使用,手机依赖、饭圈追星、亲子关系紧张、宅家、厌学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出现在青少年中。
学习、娱乐、社交,当下青少年的生活场景,几乎都要与新媒体发生联系。随着新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渗透力越来越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青少年的网络身份早已发生变化。当前正处于学校“复学”阶段,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及“信息生存”能力变得更加紧迫。
1.身陷社交媒体包围,青少年面临哪些风险
沉迷与轻信
“两战”高三的小吴,已经是第三次卸载某社交应用了。“一玩起来,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每天沉迷在粉丝互动、明星打榜里,荒废了一年,高考也失利了,今年复读期间一定要管住自己。”山东济南一所高中的学生小吴袒露心声。“一用就沉迷,不用又跟不上潮流”“要想不看,只能卸载”,不少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在极端中游走。
同时,更多的短视频、小游戏等社交应用在抢夺青少年受众的注意力。山西长治学院副教授郭旭魁和兰州大学讲师马萍对山西省晋中、长治和运城3个城市9所中小学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城市中小学生90%以上都会手机上网、会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其中62.1%的甚至会制作短视频。“好玩、搞笑”“同学都知道这个梗,我也想了解”“酷炫的片段、奇特的效果”……问到为什么喜欢短视频等社交媒体时,很多中小学生这样回答。